論古詩教學
學生在古詩學習中常感到困難。為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古詩,本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,提出在古詩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環(huán)節(jié),使學生輕松地投入到古詩的學習中。
在教學實踐中,我認為,根據具體古詩文,可靈活采用這樣的教學模式:知背景、入詩境、悟詩情、知詩意、解詩句、翻譯莫過死、講解莫過深。
一、知背景。即先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,促進學生理解,但介紹不要過細。
許多古詩的創(chuàng)作與作者的身份及時代背景有密切聯(lián)系,了解這些能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意思,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。如劉禹錫的《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》,講清當時的歷史背景:“永貞革新”失敗后,詩人被貶“巴山楚水”之地整整23年,才會有“懷舊空吟聞笛賦,到鄉(xiāng)翻似爛柯人”的感慨。這些歷史背景更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意。
二、入詩境。即創(chuàng)設情境,理解古詩的哲理美,體會感情和意境。
意境,是詩人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。理解古詩意境是學好古詩的關鍵。首先,要領會詩歌的意象。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。如,“花”這個物象本是一種客觀事物,但詩人融入了個人情趣和美學理想后,它便在不同的詩里有了不同的意趣,寄寓著詩人不同的情感。
其次,要透過詩歌語言,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深層含義把握詩歌的意蘊,感受此時此景中作者的感情。讀者在鑒賞詩歌的意境時,要運用藝術聯(lián)想和想象,把詩中的詞藻還原為生動的意象,進而體會詩歌意境。
第三,要把握意境的不同形式。有意境的好詩,一般都寫得情景交融,具有較強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。意境創(chuàng)設的不同形式有:
1、觸景生情,情由景生。此類詩先寫景后抒情,如杜甫的《春望》;
2、緣情造景,景由情生。此類詩一般先抒情后寫景,如韋應物的《登樓寄王卿》;
3、景語情語,情景交融。此類詩看似句句寫景,卻是句句抒情,情蘊涵于景,情景融為一體。
第四、在入詩境中我們還可借助以下一些方法:
1、朗讀入境。即借助朗讀想象悟情入境。
2、復述入境。把詩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,并融進自己的理解、想象、情感體驗,自由地走入詩歌境界。
3、表演入境。有些詩歌,可通過讓學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詩中人物,直接進入詩歌意境。
三、悟詩情。即反復誦讀,悟出詩情。
在逐一理解詩句的基礎上,教師應及時把學生帶回到全詩的把握上,著重體會詩人所表現(xiàn)的思想感情或明確詩歌所表明的道理。一首詩,首先要將它讀通,這是基礎。然后在理解詩句大致內容的基礎上讀出感情,這是重點,也是古詩課堂學習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例如,鄭谷的《淮上與友人別》為什么詩人看到“楊柳春”反而“愁”?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?讀到后面就找到了答案:“君向瀟湘我向秦”。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探究 ,引導學生悟情明理,把古詩讀懂讀好讀活。
四、知詩意。即要合理運用方法理解詩意。
這是古詩教學中重要的一步,教師要著眼全詩,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獲取全詩的概略性信息 ,初步感知并理解詩意。可從插圖入手感知詩意,插圖往往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。教學時先指導學生觀察插畫,在觀圖中了解詩歌大意;可從詩題入手感知詩意。有的詩題就揭示了詩的基本內容,學生只要懂得了詩題的意思,就能初步感知全詩內容;可從舊知入手感知詩意。學生學習過一段時間古詩后儲備積累的一些古詩知識,對新授詩的感知能起較好作用。
五、解詩句。學生對全詩大意有了整體感知后,接下來可指導學生學習詩歌的詞語和句子,通過對詩歌詞、句的進一步理解,深化對全詩的理解。
解釋詩句要圍繞閱讀目標進行。如《游山西村》的詩歌大意是詩人在山西村做客時的所見所思,那么當時詩人看見了什么,想到了什么呢?這樣一疑一思,詩歌的基本閱讀目標就明確了。接著,教師就啟發(fā)學生在字里行間尋找答案。
六、古詩翻譯時不要過死。教學中可通過口述的方法將詩意、想象、語言進行有機聯(lián)系,只要學生的翻譯不扭曲原意,能把大體意思說清楚就可以,切莫在文字、字數、通順及表達方式上要求過嚴。
七、分析講解莫“深”。讓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。
不要過高要求學生,也不用過深過細地講解,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參與增長知識,在熱愛中去欣賞學習。
相關熱詞搜索:教師 在教學實踐中,我認為,根據具體古詩文,可靈活采用這樣的教學模式:知背景、入詩境、悟詩情、知詩意、解詩句、翻譯莫過死、講解莫過深。
一、知背景。即先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,促進學生理解,但介紹不要過細。
許多古詩的創(chuàng)作與作者的身份及時代背景有密切聯(lián)系,了解這些能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意思,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。如劉禹錫的《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》,講清當時的歷史背景:“永貞革新”失敗后,詩人被貶“巴山楚水”之地整整23年,才會有“懷舊空吟聞笛賦,到鄉(xiāng)翻似爛柯人”的感慨。這些歷史背景更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意。
二、入詩境。即創(chuàng)設情境,理解古詩的哲理美,體會感情和意境。
意境,是詩人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。理解古詩意境是學好古詩的關鍵。首先,要領會詩歌的意象。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。如,“花”這個物象本是一種客觀事物,但詩人融入了個人情趣和美學理想后,它便在不同的詩里有了不同的意趣,寄寓著詩人不同的情感。
其次,要透過詩歌語言,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深層含義把握詩歌的意蘊,感受此時此景中作者的感情。讀者在鑒賞詩歌的意境時,要運用藝術聯(lián)想和想象,把詩中的詞藻還原為生動的意象,進而體會詩歌意境。
第三,要把握意境的不同形式。有意境的好詩,一般都寫得情景交融,具有較強的形象性和藝術感染力。意境創(chuàng)設的不同形式有:
1、觸景生情,情由景生。此類詩先寫景后抒情,如杜甫的《春望》;
2、緣情造景,景由情生。此類詩一般先抒情后寫景,如韋應物的《登樓寄王卿》;
3、景語情語,情景交融。此類詩看似句句寫景,卻是句句抒情,情蘊涵于景,情景融為一體。
第四、在入詩境中我們還可借助以下一些方法:
1、朗讀入境。即借助朗讀想象悟情入境。
2、復述入境。把詩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,并融進自己的理解、想象、情感體驗,自由地走入詩歌境界。
3、表演入境。有些詩歌,可通過讓學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詩中人物,直接進入詩歌意境。
三、悟詩情。即反復誦讀,悟出詩情。
在逐一理解詩句的基礎上,教師應及時把學生帶回到全詩的把握上,著重體會詩人所表現(xiàn)的思想感情或明確詩歌所表明的道理。一首詩,首先要將它讀通,這是基礎。然后在理解詩句大致內容的基礎上讀出感情,這是重點,也是古詩課堂學習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例如,鄭谷的《淮上與友人別》為什么詩人看到“楊柳春”反而“愁”?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?讀到后面就找到了答案:“君向瀟湘我向秦”。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探究 ,引導學生悟情明理,把古詩讀懂讀好讀活。
四、知詩意。即要合理運用方法理解詩意。
這是古詩教學中重要的一步,教師要著眼全詩,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獲取全詩的概略性信息 ,初步感知并理解詩意。可從插圖入手感知詩意,插圖往往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。教學時先指導學生觀察插畫,在觀圖中了解詩歌大意;可從詩題入手感知詩意。有的詩題就揭示了詩的基本內容,學生只要懂得了詩題的意思,就能初步感知全詩內容;可從舊知入手感知詩意。學生學習過一段時間古詩后儲備積累的一些古詩知識,對新授詩的感知能起較好作用。
五、解詩句。學生對全詩大意有了整體感知后,接下來可指導學生學習詩歌的詞語和句子,通過對詩歌詞、句的進一步理解,深化對全詩的理解。
解釋詩句要圍繞閱讀目標進行。如《游山西村》的詩歌大意是詩人在山西村做客時的所見所思,那么當時詩人看見了什么,想到了什么呢?這樣一疑一思,詩歌的基本閱讀目標就明確了。接著,教師就啟發(fā)學生在字里行間尋找答案。
六、古詩翻譯時不要過死。教學中可通過口述的方法將詩意、想象、語言進行有機聯(lián)系,只要學生的翻譯不扭曲原意,能把大體意思說清楚就可以,切莫在文字、字數、通順及表達方式上要求過嚴。
七、分析講解莫“深”。讓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。
不要過高要求學生,也不用過深過細地講解,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參與增長知識,在熱愛中去欣賞學習。
相關閱讀
熱點圖片
- 頭條新聞
- 新聞推薦
最新專題
- 酷暑時節(jié),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,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(fā)高發(fā)季節(jié)。近日,記者走訪發(fā)現(xiàn),雖然市區(qū)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,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。為嚴防溺水事故發(fā)生,切...